阅读历史 |

晚唐浮生 第686节(1 / 3)

加入书签

“横尸弃甲数十里,这仗打得……”邵树德感慨,好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银鞍直的将士们眼睛都看直了。

上月奇袭郓州,算是他们成军以来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战斗,还不是人人都参与的那种。这次的阳谷大战,都没轮到他们动手,突将军就打崩了滑人、魏人,一路追击,勇不可当。

这种规模的野战厮杀,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是第一次。

杨弘殷、张温、董璋等人暗自嗟叹,没能赶上主要战斗,好可惜。

大驿道之上,大队人马还在继续开进。

这些人主要是临时征集的郓州土团乡夫,总共万余人,往博州转运粮草物资。

人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但仓促之下集结了这么多丁壮,足见郓州百姓的支持了。

万余人转运的粮草肯定不够前线这么多大军吃的。很显然,大伙要吃博州人的粮食了。河北百余年来大体安定,战事较少,又全境平原,相当富庶,筹集粮草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这是既定计划。

越靠近武水县,遗弃在地上的尸体、甲仗就越多。

魏人、滑人伤兵躺在地上呻吟,天寒地冻之下,最终结局如何,不问可知。

这一仗,究竟俘斩多少人估计是算不清了。反正朱全忠带了两千多骑趁大雪逃走,一万三千余梁兵被杀得大败亏输,前后两拨计五千魏人被击溃,其中多少是外镇军,又有多少是博州乡勇,怕是也搞不清了。

乡野之间的博州百姓并未全部逃走。他们警惕地看着过路的大军,手中紧攥着刀枪。

邵树德在某个村头停下马来,饶有兴致地看着村中惶惑不安的百姓。

银鞍直军士也停了下来,掣刀出枪,严阵以待。

村民们大为紧张,下意识联想到了许多不好的事情,已经有人在悄悄召集丁壮,准备殊死一搏了。

“第一次到魏博,第一次见到老牌藩镇,果然不错。”邵树德笑道。

众人不解其意。

邵树德也懒得解释,下令道:“给各部传令,严加约束军纪,不得杀伤百姓。粮草之事,先收取魏人府库,若不足,在城中粮行、富户那里派捐。若还不足,至乡间征粮。魏人若不反抗,则不得伤人。违此令者,皆杀无赦。”

邵树德不确定他这么做有没有效果,但军士们每年领折合24缗钱的各种赏赐,偶尔还有加赏,那么他们就有义务维持相对良好的军纪,没必要额外造孽,激起魏人反抗,节外生枝。

八万魏博武夫,算上其家人,差不多四十万人。如果算上上一代有人当过兵而这一代没有的话,这个人数还要更多,可能有百万之众。他们还有宗亲族人,还有至交好友,还有做武夫生意的商徒等等,整个魏博与武夫有直接、间接利益瓜葛的可能占到人数一半以上,甚至更多。

武夫之间互相联姻、互相扶持是常态,因为谁都没法保证自己家族下一代还有人当兵,谁都没法保证家里顶梁柱战死后生活不会陷入困境。张家这一代有人当兵,李家没有,张家顶梁柱战死了,李家儿子从小习武,然后当兵了,就可以在经济上帮助张家,如果张、李两家联姻了,这种关系就更牢固了。

战阵上刀枪无眼,人生无常,武夫们自然会寻找一种对冲风险的办法。演变到后来,就是所谓的“亲党胶固”了,河北藩镇的武人们已经先行一步,为后世的大宋禁军摸索出了这么一条路子。

“父子相继,亲党胶固,岁久益骄横;小不如意,辄族旧帅而易之。”

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全镇三百万人大部分都依附于其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形态。

相对平均的地权分配,富者收重税,贫者少交税,上阵卖命获取社会阶层的提升。

节度使、衙将稍有贪暴,就被武夫们斫成肉泥,换一个人上位。

全镇习武成风,后备兵源充足,屠光衙兵之后,居然还能再造一支战斗力更强的部队出来。

但任何一个利益团体,时间久了之后,总会暮气沉沉。武夫们父子相继,不愿新人进来分蛋糕,新人当兵的渠道虽然没有被完全堵上,但一百多年来确实是慢慢减少的。

都想端铁饭碗,并且传给子孙后代,至不济,也要把机会让给兄弟族人或姻亲好友。

要想铲除这种“武夫民粹主义”、“节度使选举制”盛行的老牌藩镇,非一朝一夕之功!

邵树德现在还不愿大开杀戒,但他也不确定将来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会不会失去耐心,大肆屠戮。

“殿下!”进入武水县城之后,诸将纷纷见礼,个个喜气洋洋。

端铁饭碗的魏人不够拼命,被他们打得稀里哗啦,现在已经有人提议去攻博州城了。

“博州或能攻下,但打不打还要再看。”邵树德摆了摆手,压下了这个看似诱人的提议,道:“此番出兵,我称之为膺惩。咱们师出有名,光明正大,故人人奋勇,大破贼军。若攻博州,事情或会变得复杂。当然,若魏人不识趣,则挥师攻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