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章 团队战第一天意料之外的结果(2 / 3)

加入书签

,但是没有完全拉出差距,双拳难敌四手,暂时被压制,但是防御滴水不漏,打得有声有色。王志奇直接背后偷袭,但是可惜没有成效,围攻的两人直接一个翻滚,不止躲开攻击,还拉开了距离。后续的队友逐渐跟上,但是都是谨慎的没有发起攻击,现在一方人多,一方有着突出的个人,混战起来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况且现在两队还没有看见李清澜的队伍,谁知道他们是在周围蹲着还是在干嘛?这种情况还是先保证现有实力比较稳妥。但是高低没人会简单放弃,哪怕是有另一个威胁有可能在旁边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一场争斗才会有一方选择退出,只是争斗的形式可能会局限在个人之间,哪怕争夺失败也不会造成人员减少。这将是最优选择,哪怕这时候有人跳出来搅局,这两队也会先选择联手解决了再分胜负。“看来又是这样的局势,你们谁来?”戴乐直接向前发话,在没有看见李清澜的队伍时他就知道情况了。又不是第一次,少有的几次三方乱斗过后,都会有人选择坐收渔翁之利,但是在来过两次之后,就有了现在的争夺方式,双方各出一人对抗,然后胜者得到这次的高地控制权,败者带队离开。不会发生乱斗的情况,毕竟谁都不想做螳螂。吴刻脸色有些沉重,她打不过对方,但是就此离开放弃争夺也不甘心,只好打算先给戴乐造成影响,然后看一下能不能在其他两队冲突时再横插一脚。

戴乐在等对方进攻,对于最强学员的他来说他有资格放弃先手的优势。吴刻找准一个戴乐分神看周围的机会发起了进攻,势大力沉加上冲刺带来的加成,戴乐没有躲开,但仍旧双手持刀把攻击拨开了,只是受到了冲击,而没有被划一道口子。趁着吴刻因为惯性无法很好的收回动作,戴乐直接一刀砍向她的手臂,吴刻也料想到了这样的情况,双持的刀瞬间松开右手,踏步借力转身,左手的刀砍向戴乐的头,两败俱伤。哪怕戴乐的攻击先到,也会躲闪不及受到更严重的伤害。戴乐没有这个打算,收刀退几步躲开,吴刻也没继续追击,也是退后两步调整状态。也许持续的攻击能够逼迫对方漏出破绽,但是这是更强者的权利,相对弱者使用更大的可能是没有给对方造成伤害,反而是自己在持续的攻击中率先漏出破绽然后被抓住。戴乐倒是没有这方面的忧虑,反而在躲过攻击之后登地近身发起攻击。强势的攻击让吴刻再无精神去想怎么发起攻击,而是认真的应对这每一刀。碰撞声不绝于耳,吴刻开始被压得往后退,戴乐似乎是在防备吴刻对战李清澜时那出其不意的招式,能够使用出来,那就表明在多种情况之下也有可能使用出来,就像现在这种被压制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拿出来打开局势。戴乐的担心没有多余。在一次纵劈之后,吴刻没有硬抗,而是找准空挡开始了她的表演,依旧是出其不意的角度发起的攻击,也许力度不是很大,但是绝对能够造成伤害。而且哪怕是已经看过一次,戴乐此刻依旧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案,只好不断的挥刀格挡,等待机会。吴刻的攻势很频繁,这表示她必须控制自己的力道,从而控制自己的攻击角度。这是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缺陷,就如此刻戴乐无需退后就能保持对于攻击的全数格挡。这就是变异程度更大带来的优势,如果吴刻此时有着相同的变异身体强度,那么戴乐就不可能这么轻松。但这就是天赋,你有更精准的控制,但是我更强!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时,李清澜三人躲在远处观察着,距离过远冲刺有可能会被打斗双方防备的队友拦下,他们需要更近一些,但是也不能引起注意,同样也需要一个机会。现在准备的是在戴乐击败吴刻的瞬间三人发起攻击,但是现在的局势是戴乐被压制了,三人只好见机行事,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方案:在戴乐集中注意力应对吴刻的攻势时,绕到其背后发起攻击,那时候吴刻也不会出言提醒。移动到更佳的角度。双方的队友都在戒备对方发起攻击,对于周围的动静关注较小,在较远的范围移动不时引起注意。李清澜三人的速度很快,动静很小。在找准了角度之后开始慢慢靠近。感谢这高低周围的树木,他们能摸到一个较近的位置。队友没注意,但是正在打斗的两人精神很集中,所以有可能注意到。由于是后方而且没有发起攻击,距离对于发起攻击的一方来说是够了,但是对于背对的人来说,他的警觉范围还没有这么大。吴刻看见了,但是她不动声色,戴乐的强大让她选择有机会的话先淘汰掉他。攻击的速度加快,但是精度不减,戴乐知道这是吴刻的爆发,但是他接不全,所以开始缓步后退,吴刻紧跟,但是渐渐的开始减缓攻击,戴乐找到一个机会一大步后退,离开吴刻的攻击范围。吴刻没有继续保持快速且诡刁的攻击,而是拉近距离展开相对更加强力的攻击。在戴乐选择大退步的同时,李清澜打手势发起进攻,没有留力,三人都是全力冲刺。戴乐察觉到了后方的攻击,他一开始放松的原因除了范围不够,还有就是自己的身后站有队友,但是李清澜三人已经没有考虑隐蔽了,这么近的距离他能瞬间察觉。但是前方的吴刻也在发起攻击!他躲不开两头来的这种攻势,更何况他对于左右有防备,但是对于后方没有!李清澜找了一个绝佳的角度和时机!而吴刻看见了,但是她选择了配合这次攻击!躲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