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违背祖宗的决定(2 / 3)
并非如此,其中奥妙,在于煎盐法子不同以外。”
“臣以为可让巡盐御史,多多搜集盐场煎盐之法,改善盐灶,也多购置护目,让盐丁不至于煎盐时瞎了眼睛。”
“护目,保护眼睛,烟熏火燎,也易衰力配以面罩更佳。”
“可有这护目实物?”朱祁钰点头问道。
石璞从袖子里拿出一物,递给了兴安,俯首说道:“正是此物。”
朱祁钰拿了起来,看了半天,不知道什么动物皮,缝制两块镜子,以绳索系于脑后,虽然看不太清楚,但是防火星四溅,还是好物。
“哪来的,价值几何?”朱祁钰放下了这皮质护目镜问道。
“石景厂钢铁司为了工匠准备的。”石璞赶忙说道。
朱祁钰颇为欣慰。
这一个皮草缝两块玻璃,并不是什么大的发明创造。
他欣慰的是,大明的官员,终于意识到应该保护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大明的官员,逐渐意识到劳动者,是大明的财富,这一根本事实。
在朱祁钰孜孜不倦的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大方针的领导下,大明终于开始走上了这一步。
为工匠们配上劳保用品。
好事。
虽然朝臣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保护劳动报酬,也是保护财经事务稳定的必要手段,但是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准。”朱祁钰将护目镜还给了石璞,示意会议继续。
这场会议在继续,除了盐引之外,工部还讨论了下关于石景厂四司生产的一个计划表。
户部尚书金濂点着钢铁司说道:“洪武十五年王允道上言,恢复元时磁州临水镇官冶所,太祖高皇帝言,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
“洪武二十八年,太祖罢黜各地官冶所,按产量纳税三十分之二,是为铁课。”
说到这里,大家都有些沉默。
朱祁钰知道金濂在说什么,磁州临水镇官冶所,元时一年产铁百万斤,王允道上书请旨,请朱元璋恢复官冶所。
结果王允道被廷杖流放海外,大约送到了爪哇。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罢黜大明十五所官冶所,改为十五抽一的铁课。
朱祁钰现在办的石景厂,其实是违反祖宗的决定。
石景厂不就是官冶所吗?
“继续。”朱祁钰要办石景厂,朝中反对的意见并不是很多,因为铁课已经收不起来了。
户部尚书金濂,左右看了看,深吸了口气说道:“正统一十三年,山西阳城铁课六十二万三千斤,按照十五抽一的铁课,阳城一县产铁定额为九百三十四万五千斤。”
“洪武二十八年,太祖高皇帝给山西一省定额为一百一十四万七千斤。”
“也就是说近阳城一县的定额,就是洪武二十八年山西一省定额的七倍以上。”
“时过境迁,而朝廷法度不变。”
定额是朝廷派下去的产量,铁课是朝廷收多少铁。
阳城一县的产量,已经是朱元璋时期给山西一省产量的七倍了。
工部尚书石璞接过了话茬说道:“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去岁铁课应为一千八百万斤,铁定额两万万六千九百二十三万斤。”
“但是铁课岁收仅为两百万斤左右。”
两百万斤多少?
一千吨。
大明铁定额产量为两亿斤,大约十六万吨,但是朝廷因为没有官冶所,收铁课就收了一千吨。
石璞面露难色的继续说道:“各处铁冶,久已住罢,今内库国帑所贮铁有限,而营造。军旅差遣、在京各官署所费靡多,恐岁用不敷。”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说道:“所以,官冶所,势在必行。”
大明一到用铁的时候,就得向民间扑买,用粮食或者银子去换,这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
朝廷没有官冶所,就受制于地方,受制于势要之家把持的铁厂,就得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皇帝想办点事,就得巧立名目,拉拢豪绅势要之家,他们肯做,让百姓才跟着做。
得钱得物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而现在随着石景厂的逐渐建成,朝野之中,也不断的浮出了不尊祖训、与民争利的种种声音。
想要站着把这个皇帝当了。
朱祁钰就得做出这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与其去折腾已经完全崩坏的铁课,不如另辟蹊径,官冶所必须要办。
偌大个大明王朝,朝廷手中就一千吨铁可用,临到用铁,就得扑买,万万不行。
胡濙认真的思考了许久说道:“陛下,太宗文皇帝,当初其实多次反复重开官冶所,而后还多次下西洋,臣以为此事,也不算违背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训啊。”
“陛下,太祖皇帝锐意进取,国朝初创已与今日大有不同,太祖高皇帝言,革故鼎新,方为万世之良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