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三六 华夏赤心诀(1 / 4)

加入书签

虽然悬浮于商秋长身边的金色文字,只有七家,而且字数寥寥,但此时经诸天衍道书提炼出来的,都是其中精义,是精华所在。比如重阳宫贡献的《重阳立教十五论》所留下的那句,加以完善,就是非常适合炼气期采摄精气的炼气法门。

而龙虎山不愧是道门祖庭,那五颗符箓种子,对应人身五脏,采摄天罡,可在体内炼成雷霆,洗炼神魂雷府,既是威力无俦的法术,又是养炼神魂的道法。

而那道只有符头、符胆、符脚的符箓,就更了不得,若是能够完善,是可以凝成内景真符,用来结丹的大丹种子。

可惜,差就差在不完整。

这也是让商秋长最为意外的地方,那就是这些玄光炼化之后,从这上百家宗门的典籍里,确实筛选出了一些真正能用来修炼的道法、法术,但这道不完整的符箓,已经是留下的七道真经里涉及修行层次最高的了,其他大多在炼气筑基两境徘徊,而且是东拼西凑而来,没有一家能够形成完整的传承。

单靠留下的这一星半点,没有入道的法门,等于是造一座空中楼阁,没有地基,根本就无从谈起。

有能够修炼的法术或者道法,说明这些道派祖上确实有过修士,或者至少接触过真正的修士,但这些修士却并没有传下真正的传承,没有从炼气入门开始一步步攀登道途的可行之梯!

玄光炼化经文,看似撕得飞快,其实并不是信手毁坏,对其中内容,商秋长都已熟稔在心,看过这上百家道教宗门秘藏的典籍之后,商秋长渐渐还原出了一些修行界的真相。

从这些最为珍贵,最为隐秘的典籍来看,确实可信的修行,能够追溯到秦末汉初的时候,开辟了龙虎山一脉的张道陵张天师,应该就是最早的一批修士之一。

灵气复苏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如同潮起潮落一般,先有蓄势,再兴大潮,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应该就处在这次灵气复苏大潮之前的短暂复苏期,是灵气的小小回升阶段,所以天地之间,再度涌现了不少灵物,一些只有灵气环境才能生存的奇珍异兽,也有现世的记录。

在这段时间,身具修真根骨,而且是绝佳根骨的天才,靠着对灵气变化的自然感悟,自悟成道,无意识地容纳灵气入体,迈入了炼气的门径。

因为天地之间出现了一些灵物,于是许多修士通过采摄天地间的种种灵物,尝试炼化合一,最终成功合成许多对身体补益极大的丹药,增益修为,让法力进一步增长,机缘巧合之下,甚至能够出现媲美金丹之境的修士。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外丹法,往往以各种服食、炼丹、采补为主。

但是这次灵气复苏只是真正大潮来临前的短暂号角,所以灵气很快开始衰落,外丹修行法渐渐无法获取足够的资源。到了唐朝的时候,灵气的浓度就已经大大降低,很多灵物都无法生存,不复存在,外丹法几乎已经无用。

而这时候一些惊才绝艳之辈,以外丹法为理论根基,提炼其中的天地变化之纲,阴阳五行之理,创造出内丹法,通过内炼来获取法力。

这就走上了炼精化气的路子,但因为是以人体自身精血来炼为真气,而不是采摄天地精华为真气,所以这样的炼精化气是很低的层次,获得的法力太小,注定难以攀登上乘道境,修行数十年,苦心维持,或许才能够筑基,只有极其少数的绝世天才,才能达至阴神出窍的境界,想要修到抱丹境则因为灵气匮乏,而几乎不可能。

所以在唐末宋初的时候,出现了一大批内丹法修士,一直到宋末王重阳的时候,渐渐形成了后来道教两大派系之一的全真派。

再往后灵气就太过熹微,这时候哪怕修炼内丹法,也很难遏制自身精气的流失,所以能够炼气小成都算是比较高明厉害的修士,因而宋代之后所谓的神仙记录就越来越少,那些修士也大多只是养气有成的凡人罢了。

但是,在这个短暂的灵气小潮期,修行界兴起又衰落的过程里,却又藏着许多谜团。

首先就是符箓派。

符箓之法,驱鬼召神,镇魔降妖,自祖天师张道陵开始,便在华夏大地绵延不绝。而实际上,符箓也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符,乃是感悟天地万物,凝聚为文字种子,可以驱使风雷雨电,水火山泽,具有莫大威力。一种是后天之符,乃是受上天仙府神宫之箓,持箓在手,可以诏令鬼神,驱使仙真。

先天符运用得是天地之理,契合大道,能够领悟先天符,可以说大道有望。

而后天符,简单说来就是摇人找后台,请天上的神仙下凡帮忙。

龙虎山炼出来那张不完整的符箓,就是一张后天符。

符箓的结构,从古至今演化,有许多派别画法,大致有“符头”、“符胆”或“符窍”、“符脚”、“主事神佛”、“符腹”等部分。

粗浅来说,符头就相当于接头暗号,像是公文请示时抬头那句对上级单位的称呼,表面这张符请的是哪位大佬的派系,是三清、玉帝还是雷府火府诸神,各有不同的符头。

之后的主事神佛,便是具体请到哪位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