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六四、献礼(上)(1 / 2)

加入书签

一六四、献礼(上)

“相父。”

越王闻言离座于杨相面前跪下,伏下身去。

“文武将坠,乃俾俊臣。整吾皇纲,董此不虔。古之君子,即戎忘身。昭其果毅,尚其桓。桓师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鹯。天有太一,五将三门;地有九变,丘陵山种;人有计策,六奇五间。总兹三事,谋则咨询。杨公大圣,燧商纯臣,以威克爱,以义灭亲。勿谓时险,不正其身。忽谓无人,莫识己真。公高亮节,越可永遵。至死不忘,以史终生。”(后汉书.高彪传之《督军御史箴饯赠第五永》一文,因文需要,稍作了改动)

杨相侧身避开越王这一大礼,听完越王此言,老泪纵横,面上却是欣慰的笑容。

“殿下,为君亡为社稷而亡,乃老臣之福,殿下言重,士卿愧不敢当。”

杨相又请越王起身,道:“此计可行,但吾一人首不足显礼重,可增一二人。”

他转身往门口走,打开了门,如同往常般唤村里的几个汉子进屋议事。

这夜这个小村庄燃起了篝火于村正中,家家户户,便是大人都给孩子们换上了珍藏的最好的衣裳,拿出不多的酒与肉供奉天地。在杨相抑扬顿挫的祭天地文中,绕着火跳起了燧商传统的送君舞与战舞。

橘红的火光中,男人们的舞姿沉重有力,带着凌厉的肃杀之气,女人们腰肢款款,跟唱着祭文的声音数度哽咽。

孩子们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他们无邪又懵懂的看着,在大人的指导下笨拙的学着舞姿,看大人们互相拭去流下的眼泪,然后吃上了盼了许多的肉食。

公子佶受到杨相教育,多少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但他还小,还不能完全的理解真相与真意,只是下意思的将身体往咳嗽得更厉害,但背脊挺得像一棵焕发出生机的年轻的青松的杨相身上靠,似乎这样就能永远留住这个温暖。

次日越王翻身上马,他穿着自己的旧裳,马背上多了三个沉沉的四方布包。

全村都站在村口送行,只是里头少了杨相与两位中年男子。

曲钺道:“吾这一去,怕不得返,若一去不回,便是天意不与胤亡,尔等勿怒勿仇,护佶成长,潜伏于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壮吾国基,他年再图复国大业。”

男子们皆双目泛红,但都硬忍着不掉下泪来,跪于地受了令,一直目送着曲钺策马奔远不见。

曲钺途中只稍作休息,直奔藏人之处而去,等那些汉子出来,已无他身影。

这几人分批分时前后离开,悄悄接近去乱军之处。

蒙下等国受了杨相鼓动发动了反叛,高举复国大义之旗号召曾经的国人共同讨伐胤军,誓要将胤人赶出他们的国家。一开始,起事进行得极是顺利,然而夺了三四个州地,因为伤亡与大胤遣来的学院商贾等的离开,民众们渐渐的发现吃不够吃,冬用不够用,便是家里寄有成龙之才的孩子都没了可贵的知识可学。而反军起义的军需,每每都要百姓们捐赠,且有那游手好顽者,借机混进义军当中,假借义军名义对周围百姓抢掠,甚至奸淫妇女小娘,民愤开了个头,就慢慢扩大起来,加上姬氏兄弟阴险的派人于民间散发谣言,鼓动民人不满,义军首领们先还志得意满起义的成功,渐渐的,随着民事纠纷与粮草问题,上层的将领们也各持了己见,产生了矛盾。

姬氏兄弟做得巧妙,派出的暗哨等都收买了当地的流民无赖进行谣言鼓惑,又在结尾暗叹胤人在时不愁吃穿不愁读书,唉声叹气摇头便走,滑不溜丢,义军们先还抓人,但几番下来不见成效,军心也跟着从军之人被家人语言几番的诉苦而产生了动摇。

听着暗卫们报上的消息,武帝从鼻孔里发出一声轻嘲,转向姬苏时又变得眉稍眼角极尽温和。

“不过一盘散沙,攻之以离间,连朕之手都不必沾脏。”

姬苏对亲爹的头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听着不远林子里传出的、蒙人男女老少被捂住嘴杀害时发出的闷声一两声惨叫,同时又觉得从骨子里散出凉气。

姬苏不忍,终于还是鼓起勇气问武帝:“父皇,一路行来,儿臣见军队行事,竟连稚子俱不放过,父皇之意,可是欲斩草除根?”

武帝挑眉看着姬苏微含下鄂,姬苏知道他这动作是表示认同的意思,心中更是下沉。

“既有二心,何必养虎留成患?此地除尽,再依北地之法迁他处之民过来,并不成荒。朕瞧汝喜爱东方,不若不迁民,遣全国工匠前来,与汝作个汝书中所写城市。”

“汝喜玉,又向往海,不若再建一条玉龙长城于那大海之滨,既显汝尊贵,亦必让天下向往臣服,想顽便来游顽,想住便来小住,圈地征税皆作汝私钱。如何?朕之天下,尽早与汝,不过几城矣,充作汝行宫,如此,太子便亦有了私产,汝可高兴?”

嗯,与汝作聘倒是不错。天神之子乃真龙,不就是自己?自己建个玉龙长城把儿子的行宫圈在地盘里,他还能走哪去?这样也叫世人知晓,太子乃自己的。

武帝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