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殿前御史 第72(2 / 3)

加入书签

孙福禄守在门外,见人来后,与之耳语几句,轻推开殿门。

听到门开,皇帝双眼微睁:“是张湍吧。”

?

此次回宫觐见,张湍带来三道奏疏。

其一为楚净所书,述明原南、陵北二省贪墨实情,相关审问记录及案卷账册已移交刑部;

其二为赵令僖原南之行遇险详情,另附有查案记录,幕后主使、行凶人员及作案手法,事无巨细,桩桩写明;

其三为弹章,张湍履御史之职,劾当今太子。

皇帝逐字逐句细细读过,尤其关乎赵令僖遇刺一册,反复翻看数次。随即几声疾咳,惊得孙福禄携宫人涌来。皇帝搁下奏折,将来人屏去,招手命张湍向近前来,待其在床前站定,便又翻开奏折,沉声问说:“有实证?”

“人证物证俱全。”

“老七给你的?”

“是微臣自行查证。”

“朕知道了。”皇帝苍老的手掌在奏章字句上缓缓抚过,低声喃喃:“怎么忍心,他怎么忍心。”

钦安殿内静默良久,张湍立候近旁,等待结果。

三道奏疏,皇帝最终未作批示,倦声道:“朕乏了,你先退下吧。”

张湍撩起衣摆下跪,叩首拜道:“臣乞请皇上早做裁决,以彰国法。”

“朕的儿子不多,能者缺缺。老二前月戏鸟,被琢瞎左眼,废了。老三自幼痴愚,养在东岭夏城,至今识字不足半百。”皇帝缓缓道,“今日你劾太子结党营私,二月朝中御史亦写了同样的弹章,劾老七结党营私。你说太子纵二省之贪墨,致百姓之贫苦。他们说老七擅权地方,养吏自重,目无朝廷。照这么说,无论朕怎么选,都是不仁不义之辈。”

张湍欲为赵令彻辩驳,迟疑许久,终未开口。

皇帝见他欲言又止,摇头轻笑:“老七有恩于你,自是恩德无加的仁善之辈。太子将戮手足,自是不仁不义的奸恶之徒。”

“皇上此前降旨,云七皇子德行有亏,废其爵位,贬为庶人。今太子恶行昭昭,上愧君王,下愧百姓,俱有实证。臣张湍,乞请圣上,废黜太子,另立新储。”

“太子所作所为,”皇帝手掌再抚奏折,“朕恨不得将之千刀万剐。但是老七,却当不得新储。”说罢抬手合上奏折,转眼看他:“张湍,朕且问你,今日你弹劾太子,是因他设计刺杀却愁牵累到你,还是因老七有恩于你,你想以此报答。”

心府陡然一颤,漫山遍野的大火于眼前浮现,将他牵回过往。张湍深深呼吸,将回忆挥去,肃声应答:“微臣只为尽臣子本分。”

皇帝注视他许久,末了摆摆手道:“下去吧。你回宫的事,朕还没告诉却愁。她自作主张放你回乡,又请沈越帮你平息流言,于情于理,你该回海晏河清殿谢恩了。”

张湍不愿轻易放弃,酝酿出千言万语,欲要犯颜直谏。话未出口,忽闻赵令僖之名,沉默许久后将那些字句吞回腹中。不甘与热忱烟消云散,只留丝微难以明辨的胆怯,堵在喉头,令他再不能言。

或未妄语,弹章是为尽臣子本分。

却不敢断言其中无有私念。

自己尚且不能明晰之事,又如何敢向他人言之凿凿?

他实是不敢。

皇帝提铃轻摇唤人,孙福禄应声入殿,暗劝张湍离开。

即便不劝,张湍早已口不能言,再留也是徒劳。他谢恩告退,离开时步履迟迟,神思游离,魂不守舍。

在孟川时,他没见到沈越。

只知授业恩师听信流言,义愤恼怒,于是广发请帖,遍邀省内鸿儒硕学,在孟川设下文会之宴,要当众与他逐出师门。文会当日,他被困锁家中,无法赴宴。是白双槐带沈越至孟川,一连三日,以寡敌众,驳斥群儒,将他狼藉扫地的声名拉回悬崖边缘。

违抗圣意放他丁忧,全他孝义;远在京城请动沈越,保他清誉。

他怎能置若罔闻?

足尖撞上门槛,张湍回过神来,木然提起衣摆跨过。阶前久侯的御医见他出殿,与他颔首作礼后,急匆匆进殿请脉。

殿外天已黑了。

月下殿前,怅然久立。

“张大人?”宫人几番催促,终于见他应声,连忙询问:“张大人接下来去哪儿?”

刹那间,他想要逃躲,躲去内阁值守,或去拜见王焕道谢。可躲过今日,还有明日,躲了明日,还有后日。他躲不开。

或在心底,亦有一丝一绪,令他不想再躲。

最终,张湍轻叹低声:“海晏河清殿。”

这条路他并不陌生,今日走来却短暂而又漫长。

“这是去哪儿?”途中偶遇御药房婢女,询问去向。

引路宫人答说:“海晏河清殿。”

婢女喜道:“可巧了。我这待会儿还要去东宫和净心阁,这是海晏河清殿的安胎药,劳烦你帮我捎上一程。”

安胎药?

海晏河清殿内,谁人有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