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 第362(1 / 3)
“初试改为掰手腕,胜者合格,先清退一半武人,第二场则为比力气,包括拉硬弓、挥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第二场改为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格,步射九矢中五为合格,三试皆过者,则加试第四场,两两相对互搏,最后由朕亲选出武状元。”
群臣面面相觑,纣王这一手,去掉了兵法战阵,完全就是谁拳头大谁合格啊!
子受不等群臣劝谏,接着道:“不过完全不加策问也不妥,就将此前文举的试题稍加修改,作为笔试,能过笔试才能参与后面的三场武试。”
子受顿了顿,道:“主考可有人选?”
费仲知道纣王想要揭过此事,只要略过去,群臣就没机会反驳,便机敏应道:“回陛下,经吏部议,拟设雷开将军为主考官,请陛下裁定。”
子受轻敲核桃,一指费仲:“朕决定了,由你来当主考官。”
费仲心下有些紧张,胆虚不敢抬头,他压根不通武艺,看不出个东西,可陛下已钦定,也只能授命,总不能说让陛下另请高明吧?那叫抗旨不尊!
子受大力将桌案拍碎:“众卿可有异议?”
言罢,子受目光扫视阶下群臣,被看到的人无不是心中疑惑,按理来说,武举是早就已经拟定好的事,基本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有的官员已经着手开始准备了,现在纣王不仅突然更换了考试内容,还改了主考官,简直太过任性。
可纣王显然是有深意的,前阵子的文举不是改的很好吗?
选拔出来的举人虽然不说什么有天经地纬之才,但足够务实,正是改革郡县制最需要的官员,科举并不是要选择最好的,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的。
费仲见此,便明白自己该出场了,当即厚着脸皮拜道:“臣感激陛下信任,定恪尽职守,奉己为公,为国朝考量有用之材!”
“朕就全靠费卿家了。”子受笑了笑,后台微操不靠你还能靠谁?其他官员太正直了啊!
武举一事,子受除了放心,还是放心,纵观后世的武举,就没有成功过。
武举自武周首创,一直延续到清,却从未受到重视。
宋时庆历年间,曾专门为武举置武学,教授武艺,这期间宋朝廷极力从事于建立并完善一种武举选拔制度,然而,事与愿违,武学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没有人愿意入学充当武学生,范仲淹甚至上疏皇帝道:“国家兴置武学,但却苦于无人愿意入学,长此下去,只怕敌国认为我国没有英雄,不如下令取消武学。”
明时成化年间、万历间,也有朝臣提出改革武举,当时的皇帝也都有意改革,还下发讨论,可惜并未得到群臣和内阁议定通过。
武举其实就没有真正成功过!
而且武举很大的毛病在于,起先举办的时候,各处还是有不少民间武者参加,然而,武者在进行武举之前要先参加一次笔试,若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甚至连武试都不能参加。
这些所谓“武策”的笔试看似是在考量兵法韬略,实际上却是在为难前来赶考的武者。
试策占比远比单纯的武艺更大,导致很多兴致勃勃前来应试的武者基本都是一脸懵逼,就连第一次笔试通过的人都寥寥无几。
而子受则是做出了两道防护措施,一道就是将文举的试题拿来当做笔试筛选一番,这甚至比后世的武策更过分。
武举里头出现了文举试题,考验政事,这谁能过啊?
即使按名次取,多半也恶了他们为朝廷效力的心思,让这些武人按照文举的规定来,显然是强人所难,哪能看见朝廷的诚意?
第二道防范措施则是完全剔除了兵法战阵的考核,这些东西子受他自己都不懂,难操作,干脆全都换成了武艺比试,比武艺的操作空间,就大了许多。
九月十八,清晨。
这时候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气温有些泛凉,一大批五大三粗的汉子聚齐在朝歌城外的校场,焦急等待着武举笔试。
武人很难有报国的路子,以往在招贤馆中也不受看中,报国无门,这武举一出,便有不少人感叹,纣王当做了件好事。
其中有人摆动着手脚热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魏贲负手站于最前头,他甲胄齐全,孔武有力,一看就是个猛人。
他看着其余焦虑不已的众人,觉得武状元已经稳了,这些杂鱼有谁能打得过自己?
同时,他的心中也有些激动,古往今来第一个武状元的名头,可比拦驾献武艺响得多,也容易被更多人认可,当上举世无双的大将军!
高继能和高兰英也在参考的人群之中。
“姐,你又不是不知道,那笔试我根本不可能通过,还不如回家睡觉算了。”高继能打着哈欠道。
高兰英却是不允,道:“凡事都要试一试,若是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高继能连连摆手:“姐,那充作笔试筛选的是文举试题,有政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