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 / 3)
自己添堵找个仇人的孩子呢?新帝若是如此,必然也感念当朝重臣们的从龙之功,怎会自己根基未稳就得罪朝野,堪知谁是伊霍?”
伊霍便是伊尹和霍光这两位废过皇帝的权臣了,卓思衡还是从卓衍口中听过这俩名字和他们的事迹,如此解释,便是将其中关键贯通于胸,再无半点疑惑了。
卓思衡一面沉浸于求知欲的满足,一面也颇为遗憾地想,要是他们省的文科状元穿越来,必定不会像他一样问出这种毫无政治素养的问题,毕竟人家又学历史又学政治,案例和理论教育都到位了,理论一结合实际,许是稍一想想便能给出正确答案,说不定还能针砭时弊两句。
可惜穿越的是自己,如果皇上的诏书是讲三棱镜的折射率和化合物热重曲线,那他必定当场理解。
果然还是道阻且长,要科举入仕改变生活以触及更高的天空感受更广的世界,还需努力啊……
这时,父亲忽然喟叹一声,缓缓道:“况且即便回京我们家也没有立足之地了……”
“咱们家……真的一个亲戚都没了吗?”始终在旁倾听的慧衡这才说了
大赦敕令下达至本朝境内威伏之土,幽北郡流放地的官吏便将名单整理出来,依次除去罪籍,签发公文给予关牒。
这些人如今落籍朔州,便是朔州三郡去哪里安家都自由的,然而却没有土地家产,从前又是如此大罪,家人大多早是斩的斩死的死,剩下一些旁支唯恐避之不及。但也有个别极重情谊的亲厚之家在得知家人有了赦免后,赶忙着人在朔州府城置下屋产安置亲眷,然而大多数人都在得了自由后仿若流民,天下之大竟无容身之地。
若非朱通当真仁义,卓家必然也会落此窘境。
朱通他自得了卓衍点拨和多有裨益的交往后,也将一腔不得志的怒愤化作侠义心肠,他本就是军旅出身的豪勇之辈,最重兄弟情义,闻得大赦令,第一时间联络自家乡里,给卓衍找了个乡村教习的活计,让一家人得以在朔州宁朔郡的杏山乡安顿。
打点好落脚处的人家都赶在秋寒前动身了,卓家本也如此,然而直到又过了一个卓思衡到此以来最严酷的寒冬后,隔年四月冰雪稍融未消之时,一家人才终于开始打点行装,准备上路。
因为宋良玉去世了。
她身体在六年前方至朔州时便患过几次寒症,拖着病体劳作服役,纵然从前身子强健也熬不住这般苦辛,终是病倒难医。其实在接到大赦诏令时,她便已是油尽灯枯,闻得此喜,又勉强撑住熬了一阵。这期间卓衍四处求医问药,他没了罪人身份,便可以行动自如跑去劳役地外去找寻医生,卓思衡也兵分两路同样跑外寻访,饶是朱通也没闲着,各个营里去拖营役大夫,再打听是否有其他颇通医术的服役之人可以援手。
家中只留两个女儿照顾病重母亲与走路尚在摇晃的幼弟。
全家人如此尽心竭力,宋良玉的健康仍是再难转圜,在一个纷飞雪羽的冬日撒手人寰。
她离自由的幸福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却倒在门槛外,再无法进入曾无限希冀的团圆朝夕与人间烟火。
爱妻过世,卓衍一夜须发皆白,未及不惑之年的岁数看上去却仿佛枯槁老者,亦是一病不起,跨过年关的三月底才略有好转。然而他心思与身子终是因此垮塌,再不复当年为博妻子与孩儿一笑而自行求卜问卦的悠然风采。
同时陷入痛苦的还有卓思衡。
他早已全然将宋良玉当做母亲,又爱又敬,更是感念她曾经全部的慈爱与鼓励,给予他承担世界重压的痛苦时的慰藉。在他对未来的构想中,宋良玉和卓衍夫妇是必然要幸福的,可此时一切都成了空谈空想。
亡故的母亲,崩溃的父亲,心碎凄惶的妹妹与尚不知晓世事的幼弟……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自己的痛苦,卓思衡只有坚强一个选择。
他从来都很要强,又擅长孤独和忍耐,前一十九年如此,如今换了心肠,还是同样性情。卓思衡沉默着抗下家里搬迁的所有事宜,直至出发当日,四月灰蓝黯淡的天空悠悠飘起廉纤细雪,刚冒头的柔绿野草在北风中抖个不停,一家人将全部东西装上牛车,卓衍捧着宋良玉的骨灰瓦罐小心翼翼包了又包,存在车上最里的箱笼深处。
他们的家当不多,有些是姨母送来的,有些是大赦后朱通帮忙张罗的,一个牛车上统共只有一个箱笼一个编筐便装齐了。
卓衍呆呆望着泥土笼子一般大小的役房,却觉得此处仿佛仍有妻子魂魄逗留,在雪中站了许久,三个孩子都不忍开口催促,朱通也只是叹息。
他真的觉得自己甚少有过这样能耐的安排,杏山乡是个好地方,那就是他自己家乡,还住着老婆和老娘与膝下两个女儿。家乡离卫州的延和军治监很近,因此朝廷安排许多军卒家眷在周边水土肥美的地界屯田落户。他爹是第一批垦荒的士卒,他也出生在此地。杏山乡山好水好田肥物美,却从来没出过一个军士阶位高过从九品的执戟副尉。皆因乡里只有当兵的与家里老小,里长也是返乡的老卒,全乡上下扒拉不出一个会写自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