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5(2 / 4)

加入书签

是鱼在水中偏折之影,而非鱼之实形……之后才略的要领,带回此鱼。”

太子将卓思衡所讲心得用一种比较笨拙的理解方式讲出,博得皇帝的点头赞许与夸奖:“你能因小知大,生活琐事亦有所悟,让朕深感欣慰。天下智识虽多在于书本,却也有些非得躬行己身才可得知,很多道理朕亦是如此学得,哪有捷径可言?”

太子忙垂首连称受教。

这些话,是卓思衡要他以自己的方式讲出,不需要太有条理,也不需要多漂亮的辞藻,只是如实表达即可,他也是深思熟虑后才想好说辞要怎么将话讲得自然而然。

现在看来,卓思衡在那短短一炷香不到的时间所教会他的,比多年读书学到的还更能立竿见影。

太子知道卓侍诏坐在那里,即使不去朝那边看也有种莫名安全感,好像有他在自己就不必担惊受怕,也无须忧虑不安。

此时卓思衡正在看向太子和皇帝,看父子二人一来一回说得十分投契的样子,心中感到的不只有欣慰。

太子的身上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稚拙感,他并不是讨巧惹人喜爱的个性,若是编出鱼龙百变的言辞来赘述,皇帝如何看不出来是有他人传授?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与其扬长避短,不如变短为长,在人人都挖空心思做足漂亮功夫的时候,只做本分又不失璞真之情,使得太子这份朴拙更加天然和真挚。

当朝皇帝、太子的亲爹又不是昏君,他太了解每个人的个性和习惯,所以在他最能接受也最习惯接受的一点上稍加修饰,就足以显得下过功夫了。

这是卓思衡为太子做的打算,但当时时间有限,只说了些概要,不过现在看来太子完成得很好。

卓思衡彻底放下心来,终于舒适且惬意得喝下今晚

三位皇子进献佳肴完毕,原本轻松的氛围却多了丝莫名的紧张感,卓思衡去看各怀心事的众人,似乎都在为方才皇帝的态度暗加揣测,而他心中清楚,越是不安心之人越是尚未做好判断站定位置,相反那些不以此为影响之人,才可能真正危险。

宣仪长公主是与先前相较最难看出异常的。不过她的话情况特殊,卓思衡相信,长公主的镇定自若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份旁人无有的自信和笃定,如果圣上对储位之事另有安排,第一个得知的必然是她自己,所以长公主依旧载笑载言妙语解颐,仿佛三位皇子之事与之无关。

而沈敏尧和自己的老师这两位老臣当然不会因为此事而表现出任何波澜,此二人均混迹官场伴随圣驾多年,绝非心事流于表面之辈,这时候两个人正在交换一些老年保健知识,比如喝什么茶对日渐昏花的眼睛有明目作用一类的话题。

虞雍倒是自斟自饮十分泰然,军中之人离这种事从来都是越远越好,作为能抢在自己前面先对答案的人,卓思衡虽然讨厌他,可也相信他的明智。

高永清则自落座以来就一如既往的紧绷,他就没有松弛过。

卓思衡用不察之眼暗中逡巡,最后料定其实大家都对皇帝的心意没有任何准备,可见皇帝在这方面故意令人捉摸不透的诸多举动是有成效的。一个皇帝如果轻易被人猜中心事尤其还是继承人问题这样大的计划,那定然会招致麻烦。

有一个精明强干的上司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令人隐忧非常。

此时,这位上司正在和三个儿子共叙天伦,画面十分温馨。太子稳重、越王张扬、赵王可爱,三个孩子各有天性,皇帝似乎很享受这样的陪伴,总能听见自上传下来的笑声。

而其他各家进上的佳肴珍馐也陆续被送至皇帝面前,皇上每个都会尝一口再分赐左右,每个进上之人他都会与之交谈,家中有老人的便问身体是否康健、刚娶亲的祝福夫妻同心、有孩子的则关怀学业是否可心。

俨然一副圣天子在朝的和乐之景。

不一会儿,卓思衡看到杨令显和自己的弟弟同携着蜜汁鹿脯一道献上,皇帝问了两人些狩猎的趣事,又朝将卓思衡传至近前笑道:“听闻你弟弟在国子监太学也是一等一的出挑,不知今年你是不是肯放他秋闱一试?”

“臣弟得蒙圣上抬爱一问,臣不敢过谦,虽其学问仍需砥砺,但臣也却也有放手一试之心。”被皇帝夸奖过分自谦就是惺惺作态了,卓思衡三分需七分实恭敬道。

“朕记得你当年状元及来,新用前朝司马文正公的‘兴亡在知人,成败在立政’言古论今,不可不谓之佳篇。你之所写今日历历在目,一转眼已快十年过去,如今你在朝已为朕股肱之臣,身负重任,有导行天下教化之责,可见文章知人百代不欺。”

卓思衡听罢不由微怔,他没想到皇帝竟记得如此清楚。

作为读书人,自己的文章能被他人记住,即使冷静如他,多少也略有心潮澎湃。

而他还未回应,皇帝已转向悉衡和煦道:“你要望你兄长项背,存韦编三绝之毅,立匡世衍德之志。朕还记得当年沈相看过他的文章后,直赞好文章当配紫金鞍,朕希望你的文章与你兄长所书一般,也能配得上你的姓氏和家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