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7 北京就像一张饼(1 / 2)

加入书签

这对外国夫妇除了“你好”和“谢谢”,就不会说别的中文了,幸好曲南休有上学时的英文底子。

原来是那位先生对花生过敏,他们想弄清饼的成分里有没有花生。

说也奇怪,西方国家常常见到各种各样的过敏症状,对坚果、花粉过敏的比比皆是,还有对芝麻、对鸡蛋过敏的,更神奇的是,竟还有人对西瓜、面粉和松树过敏。还让不让人愉快地生活了?

说起来似乎很搞笑,但过敏的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就拿花生来说,轻则起痘,重则哮喘或当场肿成猪头。

曲南休自己就是对辣椒过敏,上次去见李汤霓的爷爷,老爷子用掰手腕和辣椒油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每次一想起那辣椒油,就觉得现在嗓子还疼呢,所以对过敏患者感同身受。

他用英文介绍了手抓饼的食材,告之没有花生成分,给别的顾客做的工夫,正好演示了制作方法,证明快捷卫生。

老外十分惊喜——北京街头一个普通的小商贩,竟也可以用英语交谈。中国发展得真是太快了!

他们哪知道,这位小贩是个漏网的学霸。

随着铁板上“滋滋”的响声,香气四溢,这对背包游遍全球、独独钟情街头美食的老外夫妇,哪里受得了这样的诱惑?当即掏腰包。

等待的工夫,争得曲南休同意后,他们取出身上背的“长枪短炮”,对着手抓饼“噼里啪啦”一通拍,也捎带上了大厨的侧脸。

丈夫消灭掉一个,马上再买一份,还说希望在自己的家乡也能吃到这样的美食。

曲南休美滋滋地想,我这算不算为弘扬中华文化做了点儿贡献?说不定有一天,我就把手抓饼摊开到北美和欧洲去了呢,到时车身上用拼音写着: shou zhua bg(曲哥手抓饼),太酷了,哈哈哈!

接着又忧愁起来。

就算他的手抓饼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就算上了市,开了一百家连锁店,他也不会高兴到哪儿去,因为离他的梦想太远了。

人脑那个高深莫测的“宇宙”,才是他最有兴趣徜徉的海洋。

忙起来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半小时过去了,不过大冬天的,在外面一站就是一天,的确很不容易,曲南休却没空叫苦,偶尔还能苦中作乐。

眼见着一位女记者,和一位扛着摄像机的大哥来到面前。

一开始,他还以为那么巧,是好久不见的小缺,走近了才发现,话筒上的电视台标志是一样的,人却不是她。

“你好,我是zhtv美食频道的记者,我们正在做一档寻找街头美食的节目。刚才路上遇见两位外国朋友,他们向我们节目组强烈推荐你的手抓饼,所以我们是特意过来找你的。请问我可以采访你一下吗?”

小缺是科技频道的,这两位应该是她的同事。曲南休想起小缺第一次提出采访自己的时候,自己连连拒绝,不喜欢成为焦点。

可现在正为生计发愁,若接受了采访,那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免费电视广告啊!要是付费在电视台做广告,没有几千下不来吧?而节目本身又是最好的软广告。

至于被同学或熟人看到怎么办,会不会被他们瞧不起,会不会丢人跌份,这些都不在曲南休的考量范围之内。

至于被家人看到怎么解释,曲南休一时没有想到。因为家人基本不看电视,一年到头看也只看个春晚,还是为了看本山和丹丹。

人该无私的时候要无私,该为自己计划的时候,无须顾及他人的眼光。曲南休答应了。

趁着没什么顾客,记者详细了解了食材和制作方法,之后随口一打听:“小哥,你做这行多久啦?”

曲南休有些腼腆地说:“一个月。”

“什么?”女记者有些吃惊,“看着相当熟练嘛,像干了好几年似的。”

“嘿嘿,这个本来也不难嘛。”曲南休忽然话锋一转问,“你当记者多久了?”

“呃,三个月,刚过试用期。”

“就是,也不长,彼此彼此。”

“呵呵。”女记者想,明明是我采访他,他倒提问起我来了,有意思,“你看起来挺年轻的,是怎么想起来做这一行的呢?大学生兼职创业么?”

曲南休实在不想再提那段让他火大的往事,更不想将那事通过电视屏幕宣传到千家万户。也不知怎么的,他鬼使神差漫无目的地回答:“北京就像一张饼,越摊越大,而个人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所以,我想借手抓饼来提醒人们”

说到这儿,曲南休心中大梦初醒般“咯噔”了一下:提醒啥呀?我这是在说啥?后面的话还没想好呐!

幸亏女记者悟性惊人,自己补充道:“提醒人们,为了维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大家吃完的包装纸,可不要随意乱丢哦!”

“呃,咳咳。”

后边的摄像大哥一头黑线,默默地放下了肩头的机器。

曲南休差点儿“咣当”一下躺地上——这女记者的脑洞可真大!记者都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