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天才(1 / 3)
梁实秋在他的笔记里回忆当年去美国留学的情形,那篇文章叫做《唐人自何处来》。文章里写他和几名同学弃舟登岸, 在西雅图盘桓了一夜, 都“在床上闷坐, 背井离乡, 心中很是酸楚”。其中一人去大街上溜了一圈, 冲回来大声地说:“我方才到街上走了一趟, 发现满街上全是黄发碧眼的人, 没有一个黄脸的中国人了!”
另一人听了之后,哀从衷来,哇的一声大哭,趴在床上抽泣。西雅图并不算荒凉,彼时他们也是二十多岁、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只是这等远渡重洋、背井离乡的孤寂, 非设身处地便不能领会。
梁实秋先生说:“那份感受是够刺激的。”
露生没有读过这篇文章, 却是在下船的那一刻真实地领会了梁先生的心情——船上的时候尚且不这样觉得, 因为海是辽阔的、人是渺小的, 毋论巨轮有多大, 在轮渡之上便觉都是行人。乘邮轮从南安普顿到纽约,大概需要一周左右, 到达纽约的时候是11月底了, 这一船的人无论贵贱、大多是回来过年的——圣诞节, 外国人的年,别人都是归、只有自己和求岳是去。随着纽约港愈来愈近,许多人在船舷上翘首盼望, 看见雾霭中的纽约城——阳光透过清晨的薄雾照射下来,女神在光和雾中巍然伫立,远望高楼栉比,这座庞大的都市永远令异乡人有那么一秒钟要感到彷徨和陌生。此时的纽约、后来的东京和上海,它们都有那么一种气质,是自成一体的钢铁水泥的巨兽,披挂着灯光与玻璃,人不归属这座城市,是这座城市的点缀品。唯有下船时扑面而来的城市热岛的湿风、检查人员漫不经心的“first trip to new york?”露齿一笑,“wele to new york!”却给远来人一点亲切和希望,像猪笼草囊口的一点花蜜。
他们两人是头等舱下来的,因此不必过检查的关卡,未入港时就有侍应带着乘小船过来的海关人员去船舱清点贵宾们带来的行李,使其免受惊扰,报关手续都一并代办,贵宾们所需的只是在私人甲板上稍事签名而已。因此求岳和露生也绕过了守候在港口的记者——电报跑得比船快,报纸们早已闻知中国王室乘坐奥林匹克号抵达纽约,这不算什么大新闻,但好歹可以在天窗上填一个豆腐块——可惜一个是流量明星、另一个是热搜达人,防火防盗防记者这一套,金总和黛玉兽实在太熟练了,记者们扑了个空。
他们在国内就订好了酒店,麻溜儿地坐着酒店派来迎接的贵宾车扬长而去。
露生回头看车窗外的纽约港,此时倒还有许多黄皮肤的人在码头行走,那些是雇佣来的华工,有些还留着辫子,在码头上替人搬运行李。车子驶过大桥、驶入曼哈顿,就再也见不到一个同种的面孔了,满街的匆忙而过的男男女女,一色的风衣长裙,抬起头来,皆是白皮肤、绿眼睛,偶尔有小孩向车内投来好奇的眼睛——发现居然是个黄种人坐着礼宾车,惊讶地叫道:“piglets rolls royce!”
这一时一刻方觉自己是真的远离母国,孤鸥入海的感觉。
求岳看他沉思凝睇,握了他的手笑道:“第一次出国都是这样,习惯了就好了。”
“我在想,德龄格格那时来美国,是否也是这样如珍奇异兽一般,供人赏玩?”露生直视后视镜里司机的眼睛:“他们看中国人的表情总是不大客气。”
司机慌忙把眼睛收回去,咕咕哝哝地在前面:“rry”
他所说的“德龄格格”是西后身边的女官,二十年前嫁了个美国老公,嫁鸡随鸡来了美国。据说当时没少开新闻发布会,各种添油加醋的回忆录写得差似晋江小说,让闲得屁急的美国贵族们消遣了好一段时间。回国之后,她的这段留洋经历又成为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此时身在此中才知“外国人”三个字的滋味是不好受的,难怪求岳要拿一个身份才能施展拳脚,若是光头光脑地来了,不知要怎么受人白眼。
露生不觉心道,幸而是我陪他来了,要是他只身前来,一个说话儿的人都没有,那该多难受啊。
求岳看他有些含情、有些寂寞的小表情,伸了腿笑道:“林黛玉,又多愁善感?中国人也没你想得那么少,唐人街多着呢——再说人家可能都没当你是中国人,说不定以为你是小日本。”
黛玉兽哼道:“日本人哪有我好看?”
——嘿!
两人你撺撺我、我撺撺你,在后座上捣鼓了一阵,又笑起来了。
他们下榻在广场饭店。
到了酒店,心情就一下子放松了,国内的装潢倒是跟欧美光速看齐,只不过中国的中式点儿、美国的西式点儿,所以说有钱人到哪里都是家——穷可以穷得千奇百怪,但富贵却往往始终如一、使富贵中人多有“宾至如归”之感。露生揭开客厅的钢琴,叮叮咚咚按了几下,不觉笑了。
金总也在钢琴上乱按:“小朋友,美国还是好玩吧?”
露生笑道:“跟咱们中央饭店,却也没有什么区别。”
两人在房间里用了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