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18章 称孤道寡(4 / 4)

加入书签

习惯了关内的舒坦,便没有人愿意去关外那苦寒之地开垦田亩。

或许王承恩认为,迁移北上的百姓都家境困苦,大多还是饥民。

然而眼下哪有那么多饥民?

天下饥民最多的时候,的确,当时饥民为了活命,都往关外迁移。

但眼下饥民已经大大减少,按照各省的情况,陕西永不缺水的关中八百里秦川,经过徐光启的水利修建后,一千三百余万亩耕地都得到了灌溉,根本不怕大旱。

眼下陕西之民不过四百余万人,其中三分之一分散河套,三分之二呆在关中平原。

实际上他们已经安稳了下来,甚至到了九月就能收获粮食,每人人均五亩耕地,根本已经不想迁移了。

再说山西确实因为大旱而缺水,人口也众多,但他们也是迁移辽东的大户。

十年时间里,山西迁移近二百万人前往辽东,又迁移五十余万前往河套。

山西近四千万亩耕地掌握在御马监和地方官府的手里,士绅因为三娘子案而死的死,伤的伤,所占耕地不过千余万亩。

对于眼下只有不到七百万人的山西来说,这四千万亩耕地足够人均四亩。

因此大旱虽然在继续,但大部分百姓都不愿意迁移,这点从泰宁三府那缓慢增长的人口情况就能看出。

还有河南、湖广、四川、广东、福建这些省份的百姓依旧这么想。

即便是被愚民的百姓都能看出,只要撑到大旱结束,他们都不用远离故土,就能每户拿到几十亩耕地。

他们不愿意走,朝廷的“移民实边计划”进行不下去,朝廷就会迁怒与地方,而地方无奈,只能采取暴力手段,强行迁移百姓。

不说下面报上来的情况,单单曹化淳自己便亲眼见过北直隶那些组织迁移的官员对一些贫苦百姓的威逼利诱。

不迁便派一些混混骚扰,让人掘断村子的水源,让田地干旱,随后不断施压,最后让他们舍弃了家乡而迁移北上。

这些事情,锦衣卫早在天启六年就汇报过,说自家殿下不知道就是笑话。

自家殿下比谁都清楚这些事情,可他说过什么吗?至少曹化淳没听到过。

如果说天启元年的时候,或者说天启四年之前,那时的朱由检还当得起深仁厚泽这四个字的夸奖。

可从天启四年开始,朱由检便开始走上庙堂,走上了称孤道寡的道路。

这样的朱由检对于百官来说更恐怖了,对于百姓来说难以理喻了,对于身边人来说有些辗转难眠了。

可这样的变化是好是坏?

拿了赈灾粮票的灾民口中他是好,被驱赶远离家乡的贫苦自耕农说他是坏。

增加了俸禄的清官廉吏说他是好,贪赃枉法、收受贿赂的贪官说他是坏。

国内享受了府道、水泥等产物的人说他是好,那些被关押在水泥场每日劳作的劳改工说他是坏。

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说好坏,评价自家殿下也是如此。

至少在曹化淳看来,在服侍朱由检这点上,他从没有后悔过。

能服侍朱由检这样雄才大略的人,日后史书也必定添上曹化淳一笔。

只是待在这样的人身边,每日担惊受怕,难以长寿。

想到这里,曹化淳看向了王承恩,不免羡慕的想到:

“恐怕也就只有他这样木讷的人,不会受其影响吧……”

曹化淳的想法,王承恩这种人是理解不了的,而王承恩面对曹化淳说朱由检“残暴”的话也露出了十分难看的脸色。

他忍了许久,见曹化淳停下,他才黑着脸道:

“事情就不要再说了,殿下仁厚,今日的事情我不说,明日你记得换班去选秀。”

说罢、他转身离去,而曹化淳也看着他的背影,长叹一口气后,低头继续处理起了御马监的各种事宜……

第二更晚上八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