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1章 脚步虚浮人消瘦(4 / 5)

加入书签

了一下乘坐火车的感受。

“铛铛铛铛——”

在京城,即便一头驴也需要四两银子,而三轮自行车不过二两银子。

曹化淳进殿行礼,朱由检微微颌首,随后便让他先说正事。

朱由检其实说的少了些,因为此刻利未亚和南北亚墨利加的人口加起来差不多是有一亿五千万人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抬头看了一眼天气,这才发现已经黄昏。

合上文册,朱由检不再翻阅他,因为他心里大概清楚,如果这个世界有工业产值,那大明基本要占据全球市场的六成左右。

“十万斤货物,走陆路和水路成本多少?”

火车一通,本土的统治已经不成问题,关键的还是海上的统治,例如旧港、南州这种远离大明本土的疆域,一旦管控不好,王朝动乱灭亡时,都有可能会直接脱离大明。

可即便如此,大明的工业产量,也基本达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朝的水平,可见清朝工业基础之差。

“第四版蒸汽机工厂里的工业蒸汽机,估计后年中旬才能运用到市场上。”

车票一文三里的价格让朱由检不是很满意,但这已经是工部拿出的成本价了。

随着衣衫不再,玉颈香肩映入眼前,便是什么都不会的处子,也会无师自通。

“一台工业蒸汽机可能会抵消五倍到二十倍的人力,这么一来,工厂的近二百万雇工……”

当然,他要是强硬不走,倒也没有人敢说他。

“下官领令旨……”温体仁作揖应下,朱由检也继续向他问了关于其他几条铁路的状况。

卫平阳想让朱由检吃点东西,但朱由检看了一眼窗外,发现天色黑了之后,便摇头道:

“寅时(凌晨三点)我还得回长春宫,少吃一顿不会如何。”

“……”

说着朱由检站了起来,抬起双手。

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工钱也很低,那就是每个人看管每里铁路,每日十文,一月三百文的月俸。

真正指望货运钱,还是得看其它八条铁路,而下个月底开通的京津铁路便是朱由检的关注所在。

乘坐之后,恐怕即便朱由检不推广,百官也吵着嚷着让推广。

见到这一幕,朱由检也知道曹化淳是来汇总的,因此放下了朱笔。

“各省的府道修建速度都很快,至今年冬月,朝廷合计修建府道四千六百里,铁路路基三千五百里,铁轨铺设一千二百里。”

“三日一人……”听到这话,王承恩木讷的抬头:“间隔的两日要住长春宫吗?”

受到晚明风气开放的影响,百姓还是热衷讨论这些的,尤其是在这种人人都能吃饱饭的时期。

自行车场从年初投建,至眼下,已经稳定年产五千辆,而京城作为最接近自行车场的城池,也自然最先享受到自行车的便利。

“生产的东西多,皇店就多想办法,把东西卖到欧洲去。”

果然,朱由检刚刚转身,便听到了王承恩让他翻牌子的声音。

听到一文三里的票价,几乎所有百姓都嚷嚷了起来,并且嘴上说着要走。

火车平均拉六百名乘客,因此一文三里已经是成本价了。

那蓝白相间的火车从车站驶出,冒着滚滚蒸汽,发出刺耳的汽笛声,轰隆轰隆的拉拽着一车车米麦,顺着轨道向着门头沟开去。

工业虽然开始革命了,煤炭的价格也降低了,但它不可能刚开始就见成效。

说罢、他顿了顿,随后继续:“奴婢算过,按照眼下的工厂效率,以及军备院的预估来算,大规模推广工业蒸汽机并不是好事。”

火车虽然乘坐起来有些吵,但能大大缩减百官们回家的时间。

“印度厮当、欧洲,这些还有着大量人口,国朝生产的布匹绸缎和生铁虽然满足了国朝自己的用度,但国朝之外还有堪比国朝两倍人口的庞大市场。”

“我不离开……”听到这话,朱由检有些语塞。

“一文三里?这也太贵了!”

“这玩意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动起来的?”

按照两年前矿课司成立时的数据,当时大明国营和民营钢产量不过可怜的一千多吨,生熟铁只有十四万吨。

朱由检听后微微颌首,接着说道:“铁道兵和工人可以用来安置一些伤残的士卒。”

“最好如此……”朱由检点了点头,随后起身。

当百姓都在热火朝天的围观火车时,朱由检还在齐王府里埋头处理奏疏,并且接见了工部的温体仁。

虽然是豪门闺秀,但婚前都会有人专人教导如何伺候丈夫,卫平阳虽然害羞,但还是按着步骤,一点点的来。

恐怕他们恨不得火车修到自家老家门口,让自己一下车就能回家享受。

卫平阳是勋戚之女,豪门闺秀,比较注重礼制,因此面对朱由检拉着她坐到床边的举动,不免有些脸红。

温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