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中医高源 第26节(1 / 2)

加入书签

高源说:“要是这么简单,李润玉会治不好?”

赵焕章愣住了,也是啊,李润玉不可能连这么简单的病机都治不好。

赵焕章换上忧心忡忡之色,他道:“哎,连李润玉都没能治好,保不齐是疑难杂症,这个病可能很难治,你还是慎重一些。”

高源却摇了摇头,说:“你说错了。”

赵焕章疑惑地问:“哪里错了?”

高源道:“李润玉大夫没治好,肯定是因为他辨证错误。他都已经帮我排除一个错误答案了,我还能做不对这道题?”

赵焕章愣住了:“这事儿……还能这样理解吗?”

高源微微笑了笑,便对齐主任道:“主任,之前李润玉大夫给您开了什么方子,让我看看。”

这会儿,齐主任已经停下呃逆,舒服多了,他赶紧起身拿了处方过来,交给高源。

高源只看了一眼,然后就把方子交给赵焕章。

赵焕章看完之后,立刻又看高源。果不其然,李润玉就是按照胃寒呃逆治的,用的是丁香柿蒂散加上补阴的药。

赵焕章暗道侥幸,他刚刚差点犯了同样的错。

丁香柿蒂汤益气温中,祛寒降逆,用于久病体虚、胃中虚寒之呃逆。可惜,用完之后,不仅无效,反而情况更差。

所以情况已经很明显了。

这就是为什么高源从一开始就那么有自信,因为本来就比李润玉高大的他,还站在了李润玉的肩膀上看问题,这还能有什么问题?

齐主任询问:“这位小大夫,我这是什么问题啊?”

高源看着他问:“呃逆之前,您是否得过外感疾病。”

齐主任顿时一惊,愕然道:“你怎么知道?”

第32章 不如今天谈

赵焕章悄悄看一眼高源,其实在看到李润玉的处方之后,情况就已经明确了。赵焕章的医术也是很高明的,到这里,他就想通全部关节了。

高源点了点头,说:“呃逆这个病,《黄帝内经》上称之为‘哕’。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呃逆》中曾经论述过,‘呃之大要,亦为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

“李润玉大夫给您的治法,就是按照寒呃而治的,其中还加入了补虚的药物。主要是考虑到您年岁已高,身体正气虚弱。不过你不是胃寒呃逆,反而是胃热呃逆。”

“哦?”齐主任露出疑惑之色。

高源解释道:“您已经病了八日,不算久病,自然不会是极虚而呃逆。但你的发热却日渐严重,而且还有大便难行的情况,再加上舌苔黄厚,这些其实都是阳明里实热的症状。”

“您之前患过外感,表邪逐渐侵入内里,陷入到阳明,所以导致燥热内盛,气不顺行,因此上逆为呃。但您的这个病,迷惑性就在于脉象软缓迟滞。”

齐主任看了看高源,他问:“对中医我也稍稍有些了解,这迟脉,是主寒吧?”

高源点头:“没错,迟脉是主寒,但有些时候,脉象也会骗人。”

齐主任有些奇怪。

高源道:“中医治病,为何强调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那是因为每一样诊断都有可能给出误导信息。就像您的脉,虽有迟滞,但并非是寒证,反而是阳邪入里。”

“造成您的脉象迟滞的原因是邪阻经络,导致气血往来艰涩。《伤寒论》中曾经说‘阳明病,脉迟……大承气汤主之。’你看,阳明热病,也会出现迟脉,甚至可以用承气汤下之。”

齐主任思忖了一下,突然问:“你是说李润玉大夫治错了?”

赵焕章一下紧张起来。

“嗯。”高源却直接点了点头:“若是辨证和用药都正确的话,那肯定可以看到疗效。”

赵焕章汗快下来了,好家伙,真不怕得罪人。

齐主任意味深长地看看高源:“那下次遇到李润玉大夫,我得跟他好好说道说道。”

高源却道:“中医治病,本就是步步惊心,我们刚才也差点被这个脉象所困惑。其实我们应该感谢李润玉大夫,要是没有他前面的诊治结论,我们也差点犯了同样的错误。”

听到高源这样说,赵焕章才松了一口气。

齐主任却是笑了:“你这个小同志有点意思。前面刚来还没治病的时候,口气大得很,连李润玉都看不上。现在治出效果了,你反而谦虚了,还懂得帮人说话遮掩。”

赵焕章也看高源。

高源却并没有回答,只是望向了窗外,看向了新生联合诊所的方向。

见高源没有说话,齐东升主任便道:“既然如此,那就劳烦两位大夫帮我开个方子吧。”

高源把头转回来,他道:“好,那就用小承气汤吧。”

“哎。”赵焕章则赶紧拉了拉高源,在他耳旁小声地说:“要不要慎重一些?毕竟齐主任年纪已经很大了,承气大黄之类的,要小心使用啊。”

高源一听就无语了,赵焕章这谨慎过头的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