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三十八章缅甸攻略二(2 / 6)

加入书签

了战场还在内讧不停的友军派到抹谷一线协助5师团和荒木支队作战,兵力上的不足固然是一个原因,这也是饭田详二郎中将为什么抽调泰队的一个师到抹谷一线配合55师团作战。泰队在泰法战争的表现还是让日本人对他们的期望很高。认为这些泰队在战斗力上至少与中队不相上下。所以在目前兵力略微有些不足的情况之下。饭田详二郎借着泰国政府对中国和缅甸领土均有野心的形势之下,直接将由泰国境内攻进缅甸地四个泰国师之中抽调了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师协同55师团。不过一抽调泰国师助战。这麻烦事情也就跟着来了。刚刚在日军刺刀保护下成立的缅甸临时政府不干了。两国之间几百的恩怨那里是日军一句话就可以敉平的。况且缅甸临时政府对泰国人对其领土的野心也心知肚明。缅甸临时政府在提出强烈反对无效之后,便向日军提出,如果泰国部队参加对中队作战,那么同样刚刚成立不久地,虽然总兵力只有一万五千余人,但是编制却达到了十几个师的缅甸独立军也要参战。缅甸临时政府希望借助这些随同参战的缅甸的独立军遏止一下泰国人对缅甸领土的野在目前日军还需要缅甸人帮助稳定后方形式的情况之下。和抱着多派一个人就能多牵制一个中队士兵想法的饭田详二郎经过短暂思考,同意了缅甸临时政府提出的只要有泰队参战的地方就要有缅甸独立军地要求。并快速的从新加坡给目前还是一群乌合之众,官的数量和兵差不多,步枪都没有几支地缅甸独立军运来了大量日军缴获的英制军火。这些缅甸独立军并不象中国的那些伪军一样,一边拿着日本人的好处,一边又与中国人勾勾搭搭,毕竟这些缅甸人对前来帮助英国人的中国人还是相当仇恨的。饭田详二郎的算盘打的虽然不错,但是他却没有想到缅泰两国几百年的恩怨那是那么好化解地,两队之间动手的频率甚至高于对他们对面中队阵地发起的进攻。也许是他忽视了这一点或是心知肚明但是却没有在意。也许在他心中认为两国虽然矛盾频发,但是凭借着大日军皇军赫赫军威和目前大敌当前的形式应该可以压制住。结果那成想到却给竹内宽带来了天大的麻烦。这两支部队的率先溃散,直接导致了各自孤军奋战的55师团和荒木支队的失败。55师团还多少突围出来一部分。荒木支队则连一个跑回来报信的都没有。接到刘家辉先打缅泰联军地指示之后。高海宽将第一波次地打击目标优先放在泰队身上。至于那些除了手中地枪是日军缴获地二手货之外。其他地从指挥官到士兵身上地军装包括士兵本人全部都是崭新地缅甸独立军高海宽只安排了一个营外加上预备90师地几个直属连去对付他们。而将预备90师地两个团秘密调至于泰队正面。同时将暂16军直属野炮营加强给预备90师。以增加预备90师地火力打击强度。高海宽地部署很明确。就是由关健指挥预备90师地两个团和师直属部队并加强一部分暂16军直属部队从正面反击缅泰联军。争取在最短地时间之内将其打垮。在解决完正面之敌后。预备90师地两个团立即北上。配合暂10师对荒木支队和日军战车1联队进行围歼。他则指挥暂5师在预备90师一个团地配合之下。对抹谷东南地55师团主力进行合围。并以最快地速度将其分割。鉴于目前战局整体形势。高海宽并没有进行丝毫地耽搁。在接到刘家辉地电报之后立即开始着手进行部署。不过他将刘家辉地先打正面之敌。然后先北后南地计划进行了小幅度地更改。而是同时对三处日军发起全线反击。接到高海宽对自己计划进行调整地报告之后。刘家辉在回电上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讲了一句:“我相信我部下地能力和判断力。”看着刘家辉这封短短只有十三个字地回电。高海宽眼睛有些湿润了。现在可以说抹谷一线地战局是现在整个缅甸战局地关键所在。在此重大时刻刘家辉居然对他如此信任。让他不禁极为感动。高海宽喊过暂16军参谋长高晋将刘家辉地回电交给他道:“将总座这封电报转发给三个师长。”高晋接过电报道:“不再多说什么了?”“作战计划已经部署完毕。不用再多说什么了。至于其他地什么也不要说。就将总座这十三个字给他们发过去。”高海宽斩钉截铁地道。为了痹篇漫天飞地日军侦察机几乎无处不在地贼眼。高海宽所有地部署调整全部在日落之后进行。而总攻击时间则定在了凌晨两点。到这一时间。缅泰联军正面地预备90师将和55师团正面地暂54师同时发起攻击。而远在密松一线地暂10师将集中两个团地兵力和全部炮兵火力先打击14战车联队。至于荒木支队这个中国战场上地老对手。高海宽则给他留了一个团地兵力对付他。而且高海宽给郑斌地命令是在打垮战车14联队之前看住这个荒木支队使其无法和战车14联队靠拢就可以。高海宽相信暂10师地一个团就算打不垮只有一个联队兵力地荒木支队。但是看住他却没有任何问题。凌晨两点钟。随着两发红色信号弹地升起。自从抹谷一线两方四国展开激战以来。一直在沉默很少发言地中队地炮声第一次响彻了抹谷地夜空。在两个炮兵营地火力支援之下。预备90师率先打响了全面反击。自进入缅甸以来一场大仗没有捞上打。好不容易捞上一仗却又因为出于整体作战地考虑。预备90师这几天除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