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章(1 / 1)

加入书签

青壮挖蓄水池,老年人和孩子就编水池盖,主打的就是从老到小都不放心,大家都要忙起来。虽然这个夏天过得很累人,但是成果还是很斐然的。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在赵家村遍地开花,而地里的粮食也都渐渐成熟,正向着金色进发。终于帮着把每一块田地边都挖了一个蓄水池的赵然,这才坐下来歇一歇。他先用异能砸出大坑,其他人再把泥巴挑出去。这个活比他们亲自动手挖要轻松多了,就是有点费赵然的水异能。蓄水池如果水放满,可以保证田地里半个月的浇灌。别小看这半个月,因为这半个月可是粮食产量能不能提高的关键。有了这些蓄水池,他们就能轻松多了,最后这半个月不需要到处找水,起码井水不会被他们抽得太狠。去年村子里的吃水到最后都紧张了起来,就是因为大家抽干了井水去浇地。今年由赵然抽时间把每个蓄水池都蓄上了水,大家就不用动井水了。至于河水,稻田都不够用呢!更不要说河水离山上太远,抽水不现实。没有这么长的管子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河边的稻田也不能不管啊!总之蓄水池的好处所有人都看得到,所以赵然一说他们就响应。在干活完的时候,还要抽时间挖池子。不过他们也不用担心会累到自己,因为他们不是赵然一个水球就能砸出一个大坑, 但是要变成蓄水池,就得大家自己努力。把蓄水池挖出理想的大小,然后铺上一层塑料膜, 再填上碎石子,又用水泥糊平。最后这个蓄水池才算修好。为了这个蓄水池,水泥厂剩下的水泥和河沙都让他们村包圆了。反正现在也没有人搞建筑,水泥厂甚至还便宜了三分之一的价格, 算是打包价了。哪怕有多,大家也没选择退货, 而是留下来打算回头做个什么都能用上。赵然是打算在他们家附近挖几个鱼池, 里面养上鱼, 冬天别的不说,鱼要管够吧!因为这个想法,赵然还真挖了几个大鱼池,在河水露出河床的时候, 赶紧下去捡了一大堆的鱼放进鱼池。经过一个冬季和大半个夏季,鱼长得还挺肥的。不仅赵然来捡, 村子里的人有一个算一个, 全都下河捡鱼。鱼用盐腌上,也可以直接放在冰箱里急冻。主打一个能捞多少就捞多少,吃肯定是吃得完的, 就算吃不完也可以攒起来,毕竟冬季他们都要靠着鱼肉补充营养了。赵然家则不同,没腌多少咸鱼,挑了最大的鱼放进冰箱急冻。这种冻过的鱼清蒸是不行的, 没有新鲜的好吃。也不能做成酸菜鱼,因为也不好吃。只有红烧, 或是炸成块后再用来红烧。

对了,大家在田边种的黄豆也熟了,拨回去后把豆子敲下来,留下一部分,剩下的都由国家收走了。现在大家吃的酱油,都是由国企生产的。然后每家每户一年可以分到十斤酱油和五斤陈醋。还有盐也是一样,每家每户一年三十斤盐。看着挺多,可是对蜀省人来说还真的不算多。虽然不用做腊肉,主要是没肉可以做了,现在的肉都定量了,哪里有肉给大家做腊肉哦!所以这些盐除了正常吃用外,就是用来腌咸鱼和做泡菜了。只需要腌这两样的话,省着点还是够吃的。现在蜀省人用盐不能像以前那般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做饭的时候都要算着用,经过一年的时间,蜀省人的口味都变得清淡不少。可不是嘛,以前大家都是浓油赤酱的,赵然一家刚回村子都吃不习惯,因为菜比他们平时吃的要咸。再说了盐又可以放很长时间,大家现在省着点用,万一什么时候需要大肆用盐,难不成找村子里的人借?可是大家都是三十斤盐,自己家都不够吃的话,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够?所以借盐是不可能,只有自己平时用的时候省上一点。像这些调料上面会派车每个村每个村的送,大家甚至不用出村就能分到。当然钱不能少,也可以用物资抵。赵家村就是用黄豆抵的,当然还有一些野菜干等,这些物资上面都不嫌弃。只要是能吃的,哪怕味道差一点,都可以抵。赵然家不缺物资,用一车蔬菜多拿了百斤盐。他们国家不缺盐,所以除了盐别的调料都不能超额。赵然也懂国家的顾虑,毕竟除了盐其他调料的生产都需要时间,还需要主料。如果在他这里开了口子,后面就不好收场了。所以赵然只换了盐,别的都没多换。他都这样了,让那些一心想让赵然出头的人失望极了。没有人带头,他们也不敢做那个出头的人。就这样,每家每户都换了基本调料。哦,还有食用油。赵家村是自己种的菜籽打的油,也是国家派了专门榨油的人,一村接一村的榨油。榨油不用给钱,用油抵就行。十斤菜油,就要给一斤给国家。虽然大家都认为分得有点多了,但是考虑到国家的不容易,所有人都认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