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四十一、伤营(2 / 3)

加入书签

每一条路,每一个街口,敌人若是攻入城,哪处最适合伏击,哪处适合偷袭,哪处适合民众撤退以最快速度去向内城城门……等诸多一应战时应对计谋。先生们不一味指点,而是听取姬苏的想法进行点评其好与不足,甚至还帮着姬苏与唤来的孩子们发糖,温声告诫他们如何每日轮值守着不使人注意发现的角落里使用听瓮或敌人前来时应对的迷魂散。

街道上人流不息,除却这些胆大并一心也要为大胤大留出一份力量的孩子们,还有运送物资的,运送伤员的,无论走到哪里,血腥味一直在姬苏的鼻子里或浓或淡,奔跑声,怒喝声,痛苦呻吟声、远处兵刃相接箭矢破空等各种声音交织成一道挥不去的悲怆乐曲钻进姬苏的耳里脑里。

姬苏有些茫然的看着自己面前经过的人们。他们的身影清晰又虚幻,颜色分明又不真实,可此处是战场,所以血色在此是正常的,残肢断腿身上血肉模糊的兵士们都是真实的。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在保家卫国,在牺牲自我,只因为他们是大胤士兵,他们的身后是他们的故土与家园亲人,所以半点退让不得。

抹了把脸,姬苏忽然出声喊住一个兵士。

“这位大哥。这位大哥!请稍停。”

兵士们有人听到喊声清脆,便侧过头来看了一眼,姬苏赶紧迈步上去扯住一人的甲角,急切道:“在下想打听一件事。胡蛮可有箭攻?城中箭支可足?”

这兵士怔了怔,怀疑的掰开姬苏的手,口气倒也温和:“汝还年幼,战事与尔无关系,且速家去。”

说完人便跑走。

常孟人走到姬苏身边,弯腰道:“小公子别急,在下去打探一番。”

他说着欲走,却发现衣角叫扯住了。

姬苏摇头道:“不用了。”

回头看了一圈几位先生,谢必不耐的道:“想说甚就说甚,男子当干脆利落。”

姬苏脸皮子一抽,恭敬对四人道:“苏有一想法,城中可使小儿扎芦垛或假人,胡蛮箭攻之时举垛或人于墙上,待箭满,再换垛换假人,如此一来胡蛮之箭反为吾大胤所使,亦能帮大胤省出箭支。”

感谢三国演义,感谢诸葛先生草船借箭。

若无珠玉在前,自己怎么能延伸出这个办法,说不定可以帮大胤省下一些战争资源与成本?

他这一分神,便未看到先生们与侍卫们那瞬间而过的,深深的紧缩的眼神。

史则之看向常孟人:“小公子此法甚妙,还请常尉令速去告之连将军。”

常孟人领命而去,唐山自然把姬苏抱起来,柔声问姬苏:“小公子可还想去哪里看看?”

姬苏想了想,问:“昨日听到集合城中妇孺,可是连将军辟了地方做伤员营地?若是,吾想去那里看看。”

大留的将士办事很迅速,大留的妇孺也并不扭捏,听了召令亦迅速家家户户动员起来,等姬苏一行到了城南,便看到人来人往,一个虽是临时但却整洁、办事有条不紊的伤员营地。

怕碍事,一行人并未特意近前,只挑了处稍高的台阶站着打量营地。

姬苏注意到来往端水的是年纪十多岁的年轻女孩;运送伤员的则是十多岁的男孩子;一些七八九岁的小孩子们送水送药,医师们在一侧熬煎分包各种药材药汤。年长,行动不便的老者们则记清每个伤者需要的药物报给一侧记录的兵士,二十至四五十的女子们则为伤患清洗伤口,用旧衣撕成的布条进行包扎。更年长些的老妪们便围着大锅做饭菜。

又看了看营地规划,重伤者在一处,轻伤者在另一处,不幸身亡的又有兵士迅速运出,伤患之间留有些许窄隙,虽然空间因为人多显得仄厌,但条理分明,总是比挤成了堆造成交叉感染要好。

就目前来看,这处辟开半个城做的伤营伤患还不算多,倒是让姬苏松了口气,虽然心头沉甸甸的,但也知道大留在强攻之下没有大损失。只是不知领兵在外对敌的武帝一行,及潜入胡蛮深处的于淳廷晁知义他们如何了?

按下心头的浮躁,姬苏听到谢必道:“战事吃紧,吾等身为大胤子民,又岂能因身份有别而袖手旁观?走走走,吾等都去做个帮手去。”

说着就迈开大步往营地里走,陶长河洪审等一笑紧跟其后。

姬苏看着先生们把披风解了递与重患披盖御寒,自己卷起袖子跪于地头,迅速融入救护人员当中帮助伤患卸甲拔箭,不由得鼻子一酸,拉着唐山的手道:“吾等去医师那儿帮忙。”

先生们出身不好又如何?他们有高尚的情操广阔的胸襟。

自己是皇子又如何?在这里,除了是姬家子孙,是皇家之子,也更是这大胤的人民。

做不了太多不要紧,自己做能做的,比如说把包扎用的布条用热汤煮了消毒烘干,分药送药,记录伤患所需,帮忙捆板带……自己,总是有用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